在中国古代经史典籍的长河中,《公羊传》犹如一颗独特而闪耀的明珠,以其对《春秋》经义的深入阐释,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思想魅力与历史价值。它不仅是研究儒家经典传承的关键文本,更是我们窥探古代政治理念、社会秩序构建以及民族精神塑造的重要窗口。
内容简介《公羊传》全称为《春秋公羊传》,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公羊高,后历经多代口传,至汉景帝时,由公羊寿和胡毋生整理成书。这部著作以问答体的形式,逐句阐释《春秋》经文,其核心在于发掘《春秋》中的“微言大义”。
《公羊传》特别强调“大一统”思想,认为天下应统一于周天子,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稳定是首要任务。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解读,常从政治和道德的高度出发,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是非善恶,以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。例如在君臣关系上,强调君主的权威以及臣子的忠诚,但同时也对君主的行为有所约束,认为君主若违背道义,臣子有责任进谏。在华夷之辨方面,它主张以文化而非种族来区分华夏与蛮夷,只要蛮夷接受华夏文化,便可视为华夏的一部分,体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。
图片
原文翻译(选段)“元年者何?君之始年也。春者何?岁之始也。王者孰谓?谓文王也。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?王正月也。何言乎王正月?大一统也。”
翻译:“元年”是什么意思呢?是君主即位的第一年。“春”是什么意思呢?是一年的开始。“王”指的是谁呢?指的是周文王。为什么先说“王”而后说“正月”呢?这是周王所颁历法的正月。为什么要说“王正月”呢?这是为了强调天下一统,都遵循周天子所定的历法。
“秋,七月,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、仲子之赗。宰者何?官也。咺者何?名也。曷为以官氏?宰,士也。惠公者何?隐之考也。仲子者何?桓之母也。何以不称夫人?桓未君也。赗者何?丧事有赗。赗者,盖以马,以乘马束帛。车马曰赗,货财曰赙,衣被曰襚。桓未君,则诸侯曷为来赗之?隐为桓立,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。然则何言尔?成公意也。其言来何?不及事也。其言惠公、仲子何?兼之。兼之,非礼也。何以不言及仲子?仲子微也。”
秋天,七月,周天子派宰咺来赠送鲁惠公和仲子助丧的车马等物。“宰”是什么?是官职。“咺”是什么?是人名。为什么以官职作为他的氏呢?因为宰是士一级的官员。“惠公”是谁?是鲁隐公的父亲。“仲子”是谁?是鲁桓公的母亲。为什么不称仲子为“夫人”呢?因为桓公还没有成为国君。“赗”是什么?办丧事有“赗”这种礼仪。“赗”,一般是用马,也有用四匹马和五匹帛的。赠送车马叫做“赗”,赠送财物叫做“赙”,赠送衣被叫做“襚”。桓公还没有成为国君,那么诸侯为什么来赠送助丧之物呢?因为隐公是为桓公将来即位而代理国政,所以把桓公母亲的丧事通告诸侯。既然这样,那为什么要记载这件事呢?这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意愿。经文说“来”是为什么呢?因为来晚了,没有赶上葬礼。经文说“惠公、仲子”是为什么呢?是兼送两人助丧之物。兼送两人助丧之物,这是不合礼仪的。为什么不说“及仲子”呢?因为仲子地位低微。
四年,春,王正月,公会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卫侯、郑伯、许男、曹伯侵蔡。蔡溃,遂伐楚,次于陉。
其言次于陉何?有俟也。孰俟?俟屈完也。
夏,许男新臣卒。
楚屈完来盟于师,盟于召陵。屈完者何?楚大夫也。何以不称使?尊屈完也。曷为尊屈完?以当桓公也。其言盟于师、盟于召陵何?师在召陵也。师在召陵,则曷为再言盟?喜服楚也。何言乎喜服楚?楚有王者则后服,无王者则先叛。夷狄也,而亟病中国。南夷与北狄交,中国不绝若线。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,卒怗荆,以此为王者之事也。其言来何?与桓为主也。前此者有事矣,后此者有事矣,则曷为独于此焉?与桓公为主,序绩也。
鲁僖公四年,春天,周历正月,鲁僖公会同齐侯、宋公、陈侯、卫侯、郑伯、许男、曹伯去侵袭蔡国。蔡国军队溃败,于是接着去讨伐楚国,军队临时驻扎在陉地。
经文说“次于陉”是什么意思?是有所等待。等待谁?等待屈完。
夏天,许男新臣去世。
楚国的屈完来到诸侯军队驻地结盟,在召陵订立盟约。屈完是什么人?是楚国的大夫。为什么不称他是受派遣而来?这是为了表示对屈完的尊重。为什么尊重屈完?因为他能与齐桓公对等谈判。经文说“盟于师、盟于召陵”是为什么?因为诸侯军队当时驻扎在召陵。军队驻扎在召陵,那么为什么要两次提到结盟?是为了表示高兴使楚国归服。为什么说高兴使楚国归服?楚国在有圣王的时候最后归服,没有圣王的时候就最先背叛。楚国是夷狄之国,还多次危害中原各国。南方的夷族和北方的狄族交相侵犯,中原各国的命运就像一根细线一样危急。齐桓公拯救中原各国,驱逐夷狄,最终使楚国安定顺服,因此这可以说是王者才能做到的事。经文说“来”是什么意思?是表明以齐桓公为主导。在这之前齐桓公做过事,在这之后齐桓公也做过事,那么为什么唯独在这件事上表明以齐桓公为主导?以齐桓公为主导,是为了依次叙述他的功绩。
图片
经典名言“拨乱世,反诸正,莫近诸《春秋》。”
这句话强调了《春秋》在治乱反正方面的重要作用,认为要使混乱的世道恢复到正常有序的状态,没有比研读《春秋》更有效的了。它体现了《公羊传》对《春秋》经义的推崇,以及《春秋》所承载的道德教化和政治规范功能。
“君子大居正,宋之祸,宣公为之也。”
此句表明君子非常重视遵循正道。宋国后来遭遇的祸患,根源在于宋宣公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,传位给弟弟,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内乱。它强调了遵循正统制度和规范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,违背正道往往会带来灾祸。
“《春秋》为尊者讳,为亲者讳,为贤者讳。”
这体现了《公羊传》阐释《春秋》时的一种原则,即为地位尊贵的人、亲属以及贤德的人避讳。这种避讳并非简单的隐瞒,而是在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同时,也体现了对人物的尊重与理解,反映了古代儒家文化中注重人伦和道德的价值取向。
图片
结语启示《公羊传》作为一部蕴含深厚思想文化内涵的经典,对当代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。
在政治理念方面,其“大一统”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仍具有重要价值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各国需强化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,以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为纽带,促进国家的团结与发展。同时,《公羊传》对君主和臣子行为规范的探讨,为现代政治治理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向,即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决策能力,而下属也应忠诚尽责,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。
从文化观念来看,以文化区分华夷的思想,倡导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。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,我们应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,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,积极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,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。
此外,《公羊传》中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强调,如“君子大居正”等理念,提醒着我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,要坚守正道,秉持正确的价值观。同时,“为尊者讳,为亲者讳,为贤者讳”所蕴含的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,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,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。
总之,《公羊传》虽诞生于古代,但其中的智慧跨越时空,为我们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有益的借鉴,值得我们深入研读与传承。
图片
欢迎点赞收藏关注评论~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